文人石:中國傳統(tǒng)賞石的“原石”
◎? 范墾程
如果說有種石頭只屬于文人雅士,,那就是文人石,。文人石,即文人雅士置放于書齋案頭案幾的小石頭,,通常被歸入供石一類,,文人石與供石有所區(qū)別,,如在體量、形制,、陳放地點以及有無托座等方面,。文人石雖然也含“供”之意味,但本質(zhì)上是一種書齋擺件,、文房雅玩,。
山河之固 (戈壁石)
文人石的歷史
文人石具有以下鮮明特征:大小咫尺之間,,有的甚至一拳盈握,俗稱“拳石”,,“小而奇巧者”適合案頭幾架擺放,,甚至隨身攜帶;石種多為靈璧石,、太湖石,、英石、昆石等,,靈璧磬石尤其多,;形態(tài)以抽象奇巧類或山形類為主,質(zhì)地溫潤,、膚色純凈,;底部平整,不借助任何物體可自然放平,。
文人石的歷史顯然要比“標(biāo)準(zhǔn)型”供石早些,。它脫胎于中國古典園林,始于先秦皇家宮殿,,大約從初唐開始,,一大批文人雅士經(jīng)由科舉制度進入仕途,物質(zhì)生活得到了改善,,理想得到了實現(xiàn),,他們開始追求精神上的愉悅。南宋時期,,一批有著自然山水情結(jié)的文人雅士所營造的“文人園林”漸漸興起,,在園林賞石藝術(shù)的推動下,一些儀態(tài)萬千,、清奇樸拙的石頭也進入了文人雅士的視野,。他們紛紛采集搜求,將它請進書齋,,掇石于幾案,,日日把玩、品味,、盤養(yǎng),。到宋代,文人石作為文房供設(shè)的風(fēng)氣已相當(dāng)普遍,,文人雅士成為賞玩雅石的重要群體,。
文人石的特點
我國歷史上有記載的許多名石,其實都是文人石,,如陸游所記述的“大柱峰”“峨眉石”,;蘇軾所描寫的“雪浪石”“壺中九華”,;趙孟頫所藏的“太秀華”“蒼劍山”等。南唐李后主的舊物靈璧石“海岳庵硯山”,,亦是一方精彩的文人石,。
石頭從山野移至園林,又從園林進入書齋文房,,成為文人雅士把玩,、欣賞之物,,這便是文人石走過的路,。當(dāng)然,這與當(dāng)時文人寄情山水詩詞,、寫意山水畫的發(fā)展達(dá)到一定成熟期有關(guān)系,。在文人石的影響下,中小型賞石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(xiàn)象獲得了較快的發(fā)展,,緊接著開始流行為賞石配制各式木座,,“供石”的意味更加突顯。
書齋一向是文人雅士的精神家園,,書齋的“齋”本義是“齋戒”,,蘊含古代禮制中的祭祀和修身養(yǎng)性之意。將書房稱為書齋,,寄托的正是文人雅士一種超凡脫俗,、物我兩忘的理想境界。書齋對于文人雅士來說,,不僅是讀書居住之室,、吟詩賞畫之處、品茶會客之地,,更是追求仕途的起點,、尋找自我的歸途?!白x書隨處凈土,,閉門即是深山”。小小一塊靈石之所以能登堂入室,,成為書齋妙物之一,,是因為它為書齋增添了嫻靜、清雅,、古趣的文化氛圍,,映襯了文人雅士自身的修養(yǎng)、品格,、志氣,,同時也能使自己暫且躲避市井之喧囂,、官場之昏暗,過一把“山野隱士”的癮,。正如曹雪芹所感嘆的:“愛此一拳石,,玲瓏出自然。溯源應(yīng)太古,,墜世又何年,?有志歸完璞,無才去補天,。不求邀眾賞,,瀟灑做頑仙?!?/p>
文人石的寓意
文人石姿態(tài)自然,,質(zhì)樸無華,清高脫俗,、意趣高遠(yuǎn),,深藏著大千世界。它雖不能言,、不會思想,,卻讓人思接千古,遷想妙得,,深入思考人生的價值,。文人雅士“與石神交”,寄寓的是一種人生態(tài)度,。文人石有一種獨特的文人氣息,,其老、純,、堅,、恒等特征所隱喻的高潔、沉穩(wěn),、厚重,、恒久等品性,與文人雅士的秉性極為相似,,或者說,,就是他們畢生所追求的思想境界、人生目標(biāo),。
只有渾璞未鑿,、天然生就、自然造化的石頭,,才能真正啟示人們以開放的心態(tài)去順應(yīng)自然,、體味生命,,文人石即是這樣的石頭。有人說,,美石只有配以器座,,才能突出其高貴之軀,才能榮登大雅之堂,,也許未必,。美石本身就是天然藝術(shù)品,無須任何人為加工,。
文人石的出現(xiàn),,是因為它符合古代文人雅士的審美趣味。賞石行為在古代屬于精英文化范疇,,只有文人雅士階層才賞玩石頭,,把賞石藝術(shù)作為談?wù)摰脑掝},。
觀照今日,,古人傳承至今的文人石早已星散云落,所剩無幾,,文人石的概念也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?,F(xiàn)代玩石人取而代之的是沉湎于石頭形制之美,追逐石頭之外的東西,,以致賞石朝著造型格式化,、技法工藝化與功能裝飾化的方向發(fā)展,丟失了文人石所特有的雅趣意味,。
概而言之,,文人石從古代的“文人獨賞”到當(dāng)代的雅俗共賞,揭開了全民賞石審美活動的序幕,。
評論
已有條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