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之韻
◎? 李孝軍
石之韻,,藏于石而悟于心,。
“瘦皺透漏丑”的傳統(tǒng)賞石,本就是形之勾勒,,韻之彰顯,。其韻或通透空靈,或清奇俊秀,,或險奇拙古,,形韻相生,意蘊無窮,。
當代賞石“形,、質(zhì)、色,、紋,、韻”,亦離不開一“韻”字,。韻和石本身有關(guān),,亦和賞石者的知識閱歷,、文化積淀有關(guān)。
一方石即便很象形,,但缺少意蘊,,不夠傳神,不靈動,、不鮮活,,其韻味便不足,難為美石,。眾言某石“像雞”,,有頭、有腳,、有尾,,但該雞木僵、無神,、無態(tài),、無趣,沒有動感,、缺乏神韻,,呆若木雞罷了。
即便石本身不具象,,但關(guān)鍵部位的“動”讓其產(chǎn)生靈氣,,石韻無窮,亦為美石,。如若鳳“回頭”,、鳥“棲”樹,魚“躍”,、蛙“鼓”,,“指”日、“觀”海,,“懸”泉,、“飛”瀑等。
山魂海韻-彩陶石
器物之石,,雖無態(tài)勢,,但通過其自身的紋理、色差或天然之狀,,亦能別具神韻,。蓋若斷瓦殘磚、編磬古鼎,、古籍文房,、物具器皿之類,,其形無雕無飾,韻出天然,。
畫面石也是如此,,墨點無多,但神韻飛揚,,詩意有余,,可謂美石。石韻之賞,,離不開賞石人的知識閱歷和文化底蘊,。不同知識閱歷、興趣愛好的賞石者,,賞石角度和境界各不相同。
一賣石人說某某石像狗,,有頭有尾,,四肢俱全,紋理也好,。購石者認為不具神韻,,卻另找賞點,喜購回家,,精心配座,。因其酷似一垂須老翁弓身背山狀,故命名為“愚公移山”,。從狗到愚公移山,,石像和石韻的變化之中,彰顯賞石人的審美觀和文化深度,。
如果胸中無識,,如何解讀“秦磚漢瓦”“云逸”“梵凈”,怎懂“竹林七賢”“高山流水”,?如心中無畫,,怎讀“深山林幽”“長河落日”“怪石勁竹”?若心中無詩,,何解“泉聲咽石”“曉風殘月”“無言獨上西樓,,月如鉤”?
石韻有余,,而無懂韻之人,,石不生韻,便難現(xiàn)其美,。
荷塘蛙鳴-和田玉
賞石賞心,,賞石賞韻,。得其韻者,自得其樂,,與石對語,,以石啟智,以石明志,。
“默然相對之,,便引詩情至”,得其韻,,而詩興大發(fā)也,;“一峰則太華千尋,一勺則江湖萬里”,,得其韻,,神游其間也。
想那米芾得硯山“翠巒秀峰”“靈洞神池”之韻,,乃抱石入眠三日,,方書千古名帖《研山銘》;東坡得石有雪浪翻滾,、波光瀲滟之美,,方賦《雪浪石》,寄寓報國志,;鄭板橋認為“丑石”具有“丑而雄,,丑而秀”之韻,乃創(chuàng)勁竹丑石之畫境,;蒲松齡得石似“蛙鳴”“魚躍”之態(tài),,乃賦詩《石隱園》,抒其自在閑適情,。
石濤云“山林有最勝之境,,須最勝之人,境有相當,。石我石也,,非我則不古;泉我泉也,,非我則不幽,。”得吾愛之石,,讀石亦如讀我,,石言亦我語,石之意,亦我之情也,。
賞石的最高境界是心石相通,、情石相融,人品即石道,,以石修德,、以石養(yǎng)心。
一杯清茗,,或一杯濁酒,,與石對坐,得其韻理,,神趨其中,,與石相依、與石對語,,詩情畫意,、墨韻琴音,修德修藝,,醉酣其中,,人石相通可至巔峰勝境也!
評論
已有條評論